半坡遗址

半坡遗址文化鉴赏?

半坡遗址,有6000-6700多年历史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聚落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浐河东岸,占地面积约5万平方米。

半坡遗址于1953年被发现。1954年-1957年,由考古学家石兴邦先生主持,先后对半坡遗址进行了5次较大规模发掘,总计发掘面积1万平方米,发现有房屋遗迹45座,圈栏2座、窖穴200多个,陶窖遗址6座,墓葬250多座以及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约1万件。2002年-2005年,配合半坡遗址保护大厅改造工程建设的随工清理中,发现了祭祀等重要遗迹和石砚等重要遗物,这对半坡遗址的聚落形态、文化内涵和社会性质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1961年3月4日,半坡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半坡遗址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半坡遗址鉴赏即半坡遗址是黄河流域一处典型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母系氏族聚落遗址。

文化遗存包含有老官台文化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西王村类型等。以半坡类型丰富而典型,是遗址的主要堆积,据碳14测定并经校正,年代为公元前4800~前4300年。

半坡遗址背后有什么秘密?

半坡村落遗址呈椭圆形南面是居住区,北面是公共基地,东北角有烧陶窑址,居住区篡地与烧圆窑址之间有条大壕沟相隔。这条壕沟向两边延伸,起防护的作用,被壕沟围绕的是居住区。居住区内最显著的是中间有座大房子,其结构和建筑方法是半地穴式的。

半坡遗址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半地穴式即建造时先挖出一个平整的坑,然后再措建房屋,以使房子一半处在地坑中,这有利于房屋稳定。大房子门向东开,中间为火塘其作用应是村落成员们举行集体活动的地方,可以看作全村的政治文化中心。

半坡人已知道进行农业生产,使用石头、兽骨和陶片制造的工具。石器以磨制为主,但仍有少量的打制石器。有些磨制石器也只是在打制的基础上仅对刃部稍加磨制。遗址中发现许多的渔猎工具和残留的大量兽骨,可以推测出渔猎还是村民们非常重要的食物来源。

村中有一个公有的制陶作坊,制陶技法已很发达。彩陶是具有代表性的种陶器,彩陶花纹是在制作陶坯过程中绘上去的,然后人窑烧制.这样彩绘可以经久不脱。彩绘多以红色和黑色为主,愿材名祥,色彩对比强烈。内容除了人物形象外,还有反映动植物、天文等各个方面的写实图案。这些彩绘早已超出实用的范畴是先民们创作的文化艺术作品。

半坡遗址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整个村落中心是居住区,四同有防护沟,沟北为基地,东边为窑场,这说明人们过的是种有组织的生活。房屋的大小相近.随葬品数量及质最相似,人们之间并无贫言差别。总之他们过的是一种集体而平等的原始村落生活。

然面,就是这样一个在当时来说有着先进文明的村落,却没有继续发展下去。种种连象表明,这个原始村庄似乎被突然放弃,甚至连工具粮食都没有拿走。其中原因和半坡遗址的文明之谜,犹如敲着面纱速羞的女子,等着人们去揭开迷底。


半坡氏族是中***系氏族时期生活我国黄河流域的代表,距今约6千多年。半地氏族遗址的背后,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信息。

半坡氏族遗址是半坡时期半坡先人生活的一个村落,村落周围有一条七、八米宽的壕沟,可能用于排水和预防野兽及外族人的侵犯。村落里有半坡人居住的圆型半地穴式房子,中间有一个火塘。可以推想当时黄河流域气候寒冷干燥,火塘是半坡人的灶台,也是他们御寒的工具,生活着有老有小的一家人,围着火塘,吃着烧烤,老人讲着故事,传授着自己的生活经验,起着今天学校的作用。

半坡先人过着***和农耕生活。男子***,从遗址发掘出的石箭头,可以推知他们已经使用弓箭。弓箭的发明比陷阱难度大,他们一定会用陷阱进行围猎。遗址中发现有圈养家畜的地方,已经出现了原始畜牧业。还发现了大量的粟(小米)。粟是他们的主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育出粟的国家。

半坡氏族在生活中大量的使用陶器,他们熟练掌握了制陶技术。陶器上有丰富的装饰图案,他们有一定的艺术时间和审美观念。更令人惊喜的是陶器上有一些抽象的符号,这些抽象符号的刻画风格和殷商时期的甲骨文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也许是中国最早的文字,至于写得是什么,有待古文字专家进一步研究和释读。

半坡氏族遗址的北部是公共墓地,从发掘来看,有仰葬、俯葬和卧葬三种形式。仰葬的有丰富的陶器陪葬,而另两种形式很少或没有陪葬品。这说明半坡先人的社会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社会分化。儿童死亡用瓮葬,就埋在他们居住房子的周围。也许是儿童年龄小,需要父母的照顾。总之他们对死亡有深刻的理解,形成了尊重逝者的观念。

半坡氏族遗址的发现和研究对中华文明的发展有重大的意义,特别是半坡氏族陶器上的抽象符号,或许能把中华文明有文字的可信史再向前大大推进一步。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XX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XXXX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最近发表
    文章归档
      标签列表